泉州城市简介 :
泉州位于东海之滨,与台湾隔海相望,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,人口640万。现辖鲤城区、丰泽区、洛江区、晋江市、石狮市、南安市、惠安县、安溪县、永春县、德化县和金门县(待统一),以及肖厝区域。
泉州历史悠久,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。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城,周时为七闽地。春秋战国时为越地。秦汉时期,中原战乱频繁,晋人大批南迁,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、技术和文化,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,唐景云二年(公元711年)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。唐中叶的“安史之乱”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,中原人民进一步南迁,经济文化中心转移,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。唐大历间,泉州“文风大盛”、书院林立。经济上,天佑间,已是一个车旅辐辏、商贾云集,“云山百越路、市进十州人”的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。宋元两代,进入全盛时期,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,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,专管海外贸易。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。元代泉州成为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的东方第一大港,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“世界最大的贸易港”,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。
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,名胜古迹星罗棋布,文物瑰宝举世瞩目。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各1处,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,省级27处。由于泉州是古代“东方第一大港”。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,世界各大宗教,如佛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(包括天主教)、印度教、摩尼教和犹太教等,随着经济、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,在泉州留下了诸多宗教并存融合的独特历史痕迹。
至1997年底泉州市人口总数为
646万,其中市区人口21.8万,以汉族为主,占人口总数的
99%以上,少数民族以回、畲、苗和蒙古族居多。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、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,畲族分布在德化、安溪和惠安等地。泉州市居民日常更习惯用闽南方言。
泉州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。目前泉州籍华侨有
620多万人、港澳同胞75万人,海外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。在台湾汉族同胞中,有44.8%约900万人祖籍泉州。泉州人民与台湾同胞血缘相亲,语言相通,习俗相近,文化相同。侨、港、澳及台湾同胞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。(王不留行)
http://newtravel.chinavista.com/city_detail.php?cityid=21 |
惠安木雕
惠安石雕
巧夺天工”、“化顽石为神奇”、“极富有艺术的美”等珍贵墨宝。惠安雕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,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。
千年古刹
开 元 寺
洛阳桥 - 大石桥
福建 简介:
福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,与浙江、江西、广东三省接壤,东濒台湾海峡和台湾省隔海相望。全省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,西北高山耸峙,中部丘陵起伏,沿海小块平原。海岸曲折,港湾错落,岛屿棋布。全省海岸线3051多公里,海域面积13.6万平方公里,大小岛屿1401多个,以厦门岛、东山岛、平潭岛和金门岛著名。
全省森林面积约4.5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4%,森林覆盖率57.3%,居全国首位。武夷山、龙岩梅花山、三明格氏拷林和龙栖山、建鸥万木林等自然保护区都保存有连片的原始森林,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。
福建省简称“闽”,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周朝,距今已有2000多年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福建是闽中郡的一部。秦未汉初,勾践的后代无诸因佐汉灭秦伐楚有功,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闽王,称福建为“闽越国”。唐开元13年(公元725年),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,第一次出现“福州”。开元21年(公元733年),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,从福州、建州(今建鸥)各取一字,名为“福建”经略使,同福州都督府井存。这就首次出现“福建”之称。
北宋时,福建称福建路,行政区划为福、建、泉、漳、汀、南剑六州、邵武、兴化二军。南宋后升建州为建宁府。一府五州二军,共计3个,故福建别称“八闽”。1278年元设“福建行中书省”,福建设省由此为始。后数次撤复,至1356年才固定下来。
福建现有8个省辖市:福州、厦门、泉州、漳州、莆田、三明、南平、龙岩和1个地区行政总署宁德,共辖82个县(县级市、区),省会是福州,厦门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,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,现为赋予立法权的副省级国家计划单列市。
全省(未含金门、马祖)1996年末常住人口3260万人,以汉族为主;少数民族31个,占总人口的1%左右。
福建是中国的重点侨乡之一。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,福建人民就有出国的先例,唐宋以后,日渐增多,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。大量的福建人民被迫出国谋生。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880万人;港澳同胞80万人,分布在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与地区,特别是东南亚各国。
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,同宗共祖的血缘亲情和同音共俗的传统文化,形成了闽台两地的特殊关系。早在1700多年前,福建就有人横渡海峡,迁徒到台湾。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和灾荒,福建大批向台湾移民,郑成功收复台湾时,又从福建带去了数万子弟及其眷属。国民党撤离大陆时,同样带去了大批福建福建移民,这些福建移民带去了生产技术、传统文化、家乡方言、风俗习惯、宗教信仰,在宝岛辛勤劳作,世代繁衍,对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。据台湾公布的统计数字,
2000多万台湾人口中,祖籍福建的占80%。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台胞也有1万多人。
方言主要有:闽南话、福州话、莆仙话和客家话。(王不留行)
|
|